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第一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教案
24.《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 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 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 瓜地里刺猹 海滩上拾贝 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25.《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 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 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 瓜地里刺猹 海滩上拾贝 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本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纪念性的文章,可以从大处着眼,概括被纪念者一生的事迹的主要方面,使人获得整体性的概括的印象;也可以从小处落笔,结合个人的感受来写,以小见大。这篇文章就属于以小写大。本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日常生活小事,以小见大,反映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全文围绕中心展开,分别写了几件小事,看似并无紧密联系,实际结构相当完整。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细腻,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心理来叙述,给人真实、亲切之感,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这节课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另外,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先生。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些称呼代表着他伟大的成就,但似乎让我们感觉有些严肃,有些难以亲近。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鲁迅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伯父,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同走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2.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生”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1)组内共同整理归纳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
◆易读错的字:殡 唁 囫 囵 镊
◆需要理解的词语:追悼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碰壁 呻吟 饱经风霜
(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理解。
2.学生通读全文后,解决出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侄女。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性。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2)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既是表达对亲属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3.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段与段之前的空行。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成了六个部分,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伯父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表明人民群众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第14—16自然段):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第17—25自然段):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第26—27自然段):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4.归纳段意后,学生用简洁的语句给划分的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
(1)教师指导加小标题的方法:①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②从文中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拟定的小标题必须抓住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沉痛悼念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笑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提出疑问,勾画文中表明中心的句子。
过渡: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本文作者的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去世后,有那么多人来追悼他,向他致敬?为什么他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的?请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找到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各小组合作学习作者回忆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事。
过渡:是啊,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个个小故事中去体会鲁迅先生这种高尚的品质吧!
学习第一件事:谈《水浒传》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根据学生交流随机出示文字: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思考:①伯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听后有怎样的感觉?
②伯父送给“我”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父的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后感觉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说明伯父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伯父送“我”两本书,也是关心“我”,希望“我”能好好阅读,多多阅读。
(3)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学习第二件事:笑谈“碰壁”
(1)请学生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读书找疑,画圈、批注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4)各组汇报:抓住下面这些语句进行体会:“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恍然大悟”。
①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肯定不是,它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③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从“笑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5)体会文中关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生动性。
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地描写。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学习第三件事:笑放花筒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鲁迅先生表情的句子,思考问题。(教师出示课件)
思考: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塑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
(2)学生独自思考,交流答案,教师适当补充。
交流预设:
生1: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可见他跟孩子们一起放花筒时是非常开心的。
生2:鲁迅先生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严肃的,但从放花筒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很享受和家人团聚的时光。
生3: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慈爱,给人的感觉既亲切又真实。
小结:这个故事很简单,学生通过抓住对鲁迅先生的描写就能感知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学习第四件事:救助车夫
过渡: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先生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教师提示:抓住“饱经风霜”“扶、夹、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抓住“按”“半天没动”等词语体会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鲁迅先生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可见鲁迅先生想得十分周到,对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2)学生交流:伯父“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呢?
生1:他在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他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受伤了。
生2:他在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生3:他在为劳动人民叹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生4:他在为自己叹息!因为自己有时候很无奈,救助了一个黄包车车夫,却还有千千万万像这个黄包车车夫一样的劳苦大众,自己却无能为力。
学习第五件事:关心女佣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共同做批注。
(2)朗读自己批注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别人”是指哪些人?(黄包车车夫、女佣阿三等劳动人民。)
(4)写法盘点:首尾呼应。
教师:文章开头提到“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原因就是——对,就是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前后对照,从内容与结构上彻底读懂它。
四、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伯父,他就这样离开了,想到这里,小周晔——(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我呆呆地望着……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葬礼的图片,学生假设身份,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你是黄包车车夫,在葬礼上,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2)如果你是女佣阿三,在葬礼上,你又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
2.拓展阅读。
过渡: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去悼念他,那庄重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段节选,大家可在课后去阅读全文。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思考:说说你读完这个片段后的感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谈《水浒传》
说“碰壁”
救助车夫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深受爱戴
关心女佣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提到的几件事
师:下面读课文,你想怎么读都可以,默读,朗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
(学生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完了吗?现在把书扣过来,我看你们读过之后脑子里留下了多少东西。这回我不提问题了,是向你们请教。我在备课的时候读了这篇文章,读了半天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齐)能。
师:谁来告诉我?
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写了那么多的事怎么是写人的文章呢?
生:是通过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
师:大家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生:(齐)五件事。
师:第一件是什么事?
生:和“我”谈《水浒传》。
师:(板书:谈《水浒传》。)这是第一件事,谁知道《水浒传》是什么书?
生:《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师:课文中第二件事是什么?
生:是“我”和伯父谈“碰壁”。
师:谈“碰壁”,对不对?
生:(齐)对。
师:可以和前一个一样,用四个字概括吗?请大家抓住鲁迅先生的表情。
生:“笑”,笑谈“碰壁”。
师:非常好。(板书:笑谈“碰壁”。)
师:第三件事是什么?
生: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师:还是要用四个字哦!同样要注意鲁迅先生的表情。
生:笑放花筒。
师:非常好。(板书:笑放花筒。)第四件事呢?
生:救护车夫。
师:“救护”这个词用得恰当吗?
生:不恰当,可以改为“救助”。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板书:救助车夫。)最后一件事呢?
生:劝女佣阿三。
师:注意还是要用四个字哦!
生:关心阿三。
师:“关心阿三”?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关心女佣。
师: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吗?阿三就是女佣,女佣不是就叫阿三吗?
生:如果是“关心阿三”的话,是他只关心阿三一个人;如果是“关心女佣”话,那他是关心所有的女佣。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大家再说一说,女佣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干杂活的。
师:你们家里有女佣没有?
生:没有。
师:现在花钱请人干活的也不叫“女佣”了,叫保姆或者钟点工,是帮助服务的,而不是用人了。若是用“关心阿三”,你们读了文章知道她是女佣,没读的人不知道她是什么人。要是用“关心女佣”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鲁迅先生连家里的女佣都很关心,更不要说别人了。(板书:关心女佣。)课文就写了这五件事?
生:(齐)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追悼会。
师:写了追悼会没有?
生:(齐)写了。
赏析: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中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一一概括,教师给予精到的点拨:如小标题的概括字数统一会更整齐,词语可以进行变换,可在课本里寻求更准确的字词,等等。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善于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在这样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课堂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
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
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
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
【课件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 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
(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
(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 批判)
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三、了解写法,深入理解
引入: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www.1ydt.com)
(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大家的心中更坏。(教师引导朗读)
(2)前后对照:前面2、3、4小节描述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接下来的5、6、7小节对这些人做出的表现的后果进行了对照——有什么样的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分男女生对照着读,让学生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总分结构:诗的第一小节和后面六个小节是总分关系。(引导理解“生”与“死”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引入: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1.学生读诗寻找可以找到鲁迅影子的诗句。
2.进行交流,顺势拓展:【课件4】
(1)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3.师:当然,文中很多地方都在歌颂鲁迅,比如““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句诗也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诚然,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也因此,在他死去后却还有很多人记着他,也有很多人写文章纪念他。
出示【课件5】
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叶圣陶)
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老舍)
生(齐读叶圣陶和老舍的评价):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提问: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不单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
5.齐读全诗。
五、布置作业
1.过渡:我们读了这首诗后深有感触,请同学们模仿着写几句。
2.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有很多,自己上网搜索一下,选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
板书内容
27.有的人
虽死犹生(歌颂)
虽生犹死(批判)
课后反思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习作:有你,真好》
教学目标
1.针对学生实际,训练他们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2.训练学生叙事的能力,力求叙事具体、生动,又能扣住主旨。
3.训练学生构思能力,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4.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表情达意,有能生动吸引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叙事的能力,力求叙事具体、生动。
教学难点
叙述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课件2】刘和刚的《父亲》
2. 学生欣赏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总结谈话:父爱如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为了孩子的成长,费尽了心血。当孩子慢慢成长起来,父亲却像一棵大树一样渐渐枯萎了。歌曲中“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一句感动得无数人流下热泪。想想一路走来,一直有父亲陪伴左右,真想大声喊出一句话“有你,真好”
4.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有你,真好(板书题目)
二、用心构思,列出提纲
1. 出示:【课件3】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2. 学生分组,针对以上问题,小组内的同学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3.审题指导:
(1)“你”——可以父母、亲朋、师长,也可是同学、路人、对手等等。
(2)“好”——有你的好处应该在文中明确反映出来,读者应该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出来,体会出感情来;
(3)“你”——要是全文与“你”相符,不要出现人称牵强的现象。
4.列出写作提纲。
三、细读范文,含英咀华
1.学生细读课前下发的范文《有你,真好》。
范文:有你,真好
是你将我教育成人,是你教我丰富的知识,让我已不再那么幼稚反而成熟许多,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你“老戴”。
你上课十分严肃,上课时很少有微笑,表情十分严肃认真,好像把我们当作你的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由于你上课的威严,让我们有几分惧怕。你为了能让我们考上好的中学,教室里的荧光屏你不知升降了多少次,遇到了难题,你总是非常耐心地一一解答。有什么事没做好,你会十分具有责任心地耐心教导我们,为了我们,你的眼睛发炎了都还要坚持给我们上课。
虽然“老戴”上课时十分严肃,可到了课后却又十分亲切温和。
记得六年级的我还是十分地健忘,每趟都会忘记带伞,有一天下起了大雨,妈妈上班工作很忙,爸爸又去三明工作了。“老戴”看见了焦急等待的我,便要送我一程,到了“老戴”家前的那片空地时,她便把雨伞给了我,叫我自己回去,不送我了。因为“老戴”家中有个女儿要照顾,我便拿着雨伞说了声谢谢消失在雨帘中。可我却没有注意到“老戴”为了不让我淋着,又怕我看到会自己跑回家,便把雨伞倾向我,而自己却淋了一身。
还有一回,那时体弱多病的我,因为拉肚子去医院看病而无法按时到校,稍好一些才到学校。一进门“老戴”那双充满些血丝的眼睛就望着我,第一句暖心的话就是:“好些了吗?”我点了点头,便进了教室继续上课。
在小学的六年中,有三年都是“老戴”教,在要毕业即将分别的时刻,大家都哭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止不住。
是你像蜡烛一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是你像园丁一样,哺育了我们,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有你真好!我的数学老师——戴老师。
2.交流: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四、假想情境,精心作文
1.出示题目及要求。
【课件4】
题目: 有你,真好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断,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3.写完后读一读,看看事情写得具体吗?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了吗?
(板书:事情具体 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有你,真好
事情具体 感情真挚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的教学,我力求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对写作充满兴趣,愿意动笔,激发他们的热情。力求让孩子们“快快乐乐上习作,轻轻松松写作文。” 我充分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伙伴、自我三位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拘教学流程灵活的针对学生的突发情况整体调控教学过程。
本节课也有不足和困惑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小组交流时,有个别小组没有真正发挥交流的作用,流于形式。我认识到,习作教学重在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乐于表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虽然这节课不是十分完美,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探索,坚持不懈的努力,写作之花一定会竞相开放。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阅读课文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样拟题的好处,并能为自己的习作拟出精彩的题目。
3.发挥想象,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拟出恰当的标题。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重点难点:
1.结合本册所学课文来交流、归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2.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流一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方法了,比如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等,这些其实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请同学们先仔细默读课本上的文字,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勾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如“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这些句子就提到了三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方法。
小结:课本上提到了三种方法:①段意合并法;②标题扩充法;③句子摘录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学习三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
(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段意串联起来。(先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故宫博物院(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教师提示: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明确:一般从几个方面写,层次比较清晰的文章适合用段意合并法。这类文章一般以写景、状物的居多。
标题扩充法
(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句子,以课文题目为中心,顺次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开国大典》《伯牙鼓琴》的主要内容,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明确: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标题扩充法”比较合适。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最后周瑜的态度如何?
句子摘录法
(1)学生交流一篇文章中哪些句子可能体现了主要内容。
(2)指名说一说。
(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都可以称作文章的关键句。)
(3)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夏天里的成长》《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4.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注意的事项。
(1)结合前面的讨论,再请几名同学说说他们概括的内容,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选出三种有代表性的发言:太过啰唆的;太过简略的;比较合适的。通过对比,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做到简洁、完整、重点突出。既不能过于啰唆,也不能太过简略。
(2)教师小结。
小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这三种是比较常用的。同学们要注意,课文的特点不一样,我们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阅读写事、写人、写景、介绍说明类文章时,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就不可能一样。(板书:方法多样,灵活运用。)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做到简洁、完整、重点突出!我们就是要在练习中擦亮眼睛,多动脑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不断的发现与总结中逐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1)
1.故事导入,突出标题的重要性。
过渡: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大家读一读,说说为什么改后的题目比原来的题目好呢?
(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幅某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镜头,画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错,取名《晨曦》。他把这幅照片投向多家杂志社,结果都被退回。后来有一位专业人士建议作者把题目改为《有约》,结果不但见诸报刊,还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交流示例:
生1:原来的题目挺美的,但是缺乏联想,而且作品的主角是人,却以景色取名,我感觉有点没有突出重点。
生2:我也觉得原来的题目不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改后的题目《有约》却能激发人的联想:她在等谁?是和谁有约?心情会怎样?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了。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不错,改后的题目确实比之前的生动、有趣多了。这个故事说的是给照片拟题,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给文章拟题,它们还是有共通性的。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可以折射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生动传神的题目可以体现文章的灵魂,可以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题目在文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阅读课本“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中呈现的各个课题,就拟题的方法和作用展开交流。
(1)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人选择一组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第一组题目:《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
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这样的题目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用“壮士”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坚强不屈、勇敢无畏;《军神》中,一个“神”就暗示了主角刘伯承将军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和革命精神。
第二组题目:《开国大典》《草船借箭》《“诺曼底”号遇难记》
以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做题目。这样的题目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突出主旨。
第三组题目:《竹节人》《桥》《冰项链》
以文章中的主要事物做题目,即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样的题目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中也会格外留意这个事物。比如《竹节人》一文围绕“竹节人”讲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几件事。
第四组题目:《在牛肚子里旅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这些题目新奇有趣,设置悬念。根据我们的常识,牛肚子里怎么能旅行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会同时出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会发生什么趣事呢?也让读者有了阅读的兴趣。
3.结合实例,说说习作拟题中应注意的方面。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课题,拟题看似简单,但想拟一个合适且精彩的题目可真不容易。同学们已经写过那么多作文了,那么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根据我说的话题拟拟题目,我们再一起交流。
(1)出示话题:写一写你的爱好。
(2)学生自行拟题,教师选出几种,全班一起点评。
①《我的爱好》(puXuewang.com)
(直接采用话题,太空,不具体。教师可指出大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习作拟题不进行思考、揣摩,太过平淡。)
②《我爱写作》
(过于直白,缺乏文采。)
③《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
(这个题目比较有气势,但题目过长,读来太拗口。)
④《猜猜看》
(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能是想让大家猜猜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但对于这个话题似乎有点不合适。)
小结拟题误区:①照搬话题;②因袭旧题;③空大玄虚;④文不对题。
4.学生根据交流的知识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1)拿出自己的习作本,重新审视习作题目,尝试着修改。
(2)在班上呈现修改前后的习作题目,全班交流、点评,选出优秀的习作题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在结合以前学习的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发现、交流学习规律和方法。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少语文知识,无论从字词的积累,还是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上的积累,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今天我们交流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交流中我们结合了这学期学习的课文来谈,同学们都能很好地概括,这既说明了大家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也说明我们的概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基本方法,可能同学们有自己独特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大家可以再进行总结。
关于文章拟题,则是比较灵活的自我展现。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角度,所以拟的题目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拟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今天我们就学习了四种拟题的方法。好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给人的初步印象,是生动、有趣、深情,还是激昂、有力、引人深思?要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来确定。我想大家通过本次的交流学习,在以后的习作中一定会在拟题上更下一番功夫了。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给文章拟题的几种方法。
(2)想想更多课题,讨论拟题之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
2.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1.读词语,生发联想,写出恰当的段落来体现词语所包含的意义。
2.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2)
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2小题。
导语:同学们,语言文字是丰富多彩的,一个词语就往往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这些联想可能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爱好、性格有关。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几个词语,看看大家由这些词语能生发怎样的联想。
(1)学生大声读出词语,圈出每组词语中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或词。
(2)依次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说说由词语产生的联想,每个词语可以请三到四名学生说一说,看看他们的联想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一:饱经风霜的脸
生1: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一生经历了许多事,现在他年纪大了,脸上的皱纹一道道的,他的脸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教师提示:可以进行外貌描写。)
生2:我想起了驻扎在边疆的战士,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守卫边疆,尽管他们可能年纪不大,但他们的脸确实是饱经风霜的脸。(教师提示:可由此生发对战士们的精神的敬佩、赞扬。)
生3:我首先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黄包车车夫,他为了生活苦苦挣扎。我又联想到那个时代许多像他那样的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脸都是饱经风霜的,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仍顽强地活着。(教师提示:联系到所学课文,进行历史、往事的叙述。)
预设二:秋天的深处
生1:秋天是一个季节,说走进它的深处,我想到的是深秋时节不同的景色。初秋或许只是有些微凉,叶子也只是微黄,但是深秋时节就不一样了,秋色更浓,也更接近冬天。我想描写深秋独特的景色。(教师提示:进行景色描写。)
生2:我们总说,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那么秋天的深处一定是收获,而这收获是靠春的播种、夏的培育而来的,我由此想到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所付出、有所努力,才能收获的道理。(教师提示:由季节的特点想到人生的特点,抒发哲思或感慨。)
预设三:心灵的深处
生1:在我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地方,藏着一些秘密。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悲伤的。我想说说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个秘密,写出它之所以被我深藏的原因,对我的影响。
生2: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无话不谈,在我看来,他体贴、善良、聪明,但是其他人却觉得不是这样,而且有些人还对他有些误解。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只因为一些表面现象而对某个人下定论。因为,只有你走进了他的心灵深处,你才能真正理解他。但这个深处,也是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能走进去的。我希望我们与别人交往时多些真诚,少些猜忌,去感受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美。
生3:我想写一写书本对我的作用。书就像一位长者,一位好友,走进我心灵的深处,与我对话,助我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书本、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更纯粹、更深邃。
2.选择一个词语,将自己的想法用一段话写下来。
(1)教师提示要点,学生试写。
教师:我们要把想到的话用一段文字写下来,注意是一段文字,篇幅不宜过长。要组织好语言,抓住重点,融入自己的思考或情感。
(2)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换互读,提出修改意见。
(3)指名学生读写好的片段,全班交流、点评。
二、书写提示
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介绍文字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过渡:在上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我们一起聊了聊书法,也欣赏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大家可以把课本翻回到第103页,再来欣赏一下。如果同学们学过书法,那么极有可能临摹过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历来被作为童蒙学书以及其他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现在大家再读读介绍文字,能圈出其中表明柳公权的书法特色的词语吗?
(方圆并施,棱角分明,结构精妙,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2.简单了解《玄秘塔碑》的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六月,大达法师——端甫圆寂,享年68岁,葬于长安长乐原之南。他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为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以告示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于长安刻此颂功德碑。此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
3.了解“楷书四大家”,欣赏其他楷书作品。
(1)课件出示楷书四大家资料简介。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2)出示欧阳询、颜真卿、赵孟的楷书书法作品。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可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解了伟大的文豪——鲁迅先生。我们在《少年闰土》中看到了渴望自由、珍惜友谊的少年鲁迅的影子;我们在《好的故事》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美的憧憬,对“好”的向往;我们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见到了一位慈祥的伯父、一位关心普通人民的长者;我们在《有的人》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永远不灭的崇高精神……。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与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很多以表心志的语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些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3.自悟句子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4.教师梳理,点拨引导,更深入地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各句意思:〖www.1ydt.com〗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是一首体现鲁迅爱子之情的诗,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爱子宣言。鲁迅先生年近半百才有了儿子海婴,对他十分宠爱,有朋友说他过于溺爱孩子,他便写了这样一首小诗。这首诗的后两句是: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全诗的意思是: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疼爱孩子的为什么不是大丈夫!你难道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吗?身为父亲的鲁迅也有着父亲的柔情,此时的他不再是与黑暗斗争的战士,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是小说《故乡》的结尾,全句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是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开辟出新的道路,迎来新生活。)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句话是说: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都是坚强不屈,为国而奋斗、战斗的人,他们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5.指导学生背诵以上四句名言。会背的学生可举手示意,在班上背诵。
6.教师出示鲁迅先生的其他名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积累补充,读一读,并交流感悟。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呆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